美国风俗 医疗健康 技术创新 社会创新

盲人摸象比喻的误用,以及为什么选择性报道有价值

姜涛笔记 2023.12.27

近些年来一个常见的叙事是用盲人摸象,或用笼统的 “选择性报道” 的指控,来争辩说不存在独立于具体观察者的事实,甚至以此说法来否定自己觉得不情投意合的情况,称之为 “都是立场”。

上述思路的一个主要错误是把 “观察到的情况” 跟 “推导的情况” 混淆了。

比如一位盲人摸到大象的腿,他可能做两种陈述:

陈述1. 大象身上有像圆柱一样的部位;

陈述2. 根据摸的大象腿形状而推导整个大象像一根圆柱。

陈述1是训练有素的观察研究人员的报告,它把报告严格局限于实际观察到的情况;陈述2是缺乏训练的人们用自己的成见来对一个自己其实不了解的事物做结论。

陈述1是有用的调查报告,即使它本身可能有局限;陈述2则是错误结论,是误导自己和误导读者。

用指控为 ”选择性报道“ 来贬抑和否定不情投意合的报道,甚至否定不因人而异的真情实况的存在,是另一个时尚的似是而非的说法。

因为经费、兴趣、使命、能力、时间、机遇等因素,可以说所有的新闻报道(以及所有的科学研究和科学报告)都是 ”选择性“ 报告。

报告的选择性本身不证明它有错误,要看研究人员是否训练有素,做到讲究方法,就事论事,不以偏概全,不把观察到的情况做实际上没有依据的推导(如上述 “盲人摸象” 的例子)。

读者则需要知悉和区分作者报告的是他观察到的情况,还是他做了不一定属实的推导,以及对报告未包括的情形有充分的敏感。比如用上述 ”盲人摸象“ 的例子,读者需要对诸如 “除了大象身上有像圆柱的部位之外,大象身上还有什么其它部位不一定像圆柱” 的问题有敏感。

简而言之,因客观条件限制,所有报告都必须是选择性报告,一个报告的价值不因它的选择性而减少,而在于它是否讲究方法,以及读者是否有基本的辨识一个报告是否讲究方法的训练。